可信赖的股票配资 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若是没灭,真的能为其续上十二年命吗?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前后历经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战役可信赖的股票配资,使出空城计、围魏救赵、草船借箭等计谋,其才能天下皆知。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被先主托孤。为“兴复汉室”,他不断南征北伐,殚精竭虑半生,最终死于行军途中。
在他逝世前,曾设七星灯为自己“借寿”。此计未必能够瞒天过海,但却是诸葛亮为国尽忠所出的最后之力。
卧龙先生鞠躬尽瘁的最后一计有多妙?这位两朝老臣,为何能够垂名千古?
诸葛孔明的蜀汉丞相之路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官吏之家,其先祖曾任司隶校尉,父亲曾是泰山郡丞。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幼跟着叔父生活,未及弱冠就独自在隆中隐居。
诸葛亮时常拿自己与管仲和乐毅相比,旁人都觉得这人自大,只有他的几位好友坚信其才干非凡。公元201年,刘备战败于曹操手下,前往荆州投奔刘表,从那时起,就有人在他面前提起“卧龙”和“凤雏”。
展开剩余90%六年后,又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还建议道,“他可以去见,但不能命其屈就到此,需将军屈尊以相访”。刘玄德向来惜才,便亲自前往隆中卧龙岗请先生出山,他前后拜访三次,以至于如今还流传着“三顾茅庐”的佳话。
诸葛亮以一篇论说《隆中对》以及“三分天下”的计策,成为刘备的座上宾。初出茅庐的他,首次崭露头角是在赤壁之战中。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准备南征,他一路行进到新野,接受刘琮的归降,刘备都没有察觉,直至敌军来到达宛附近,才匆匆从屯兵的樊城往南逃走。
曹操早知刘军物资多在江陵,他先一步占据此地,又带着少数精锐前往襄阳,在长坂坡顺利围堵刘备。好在刘有张飞断后,在张翼德誓死守护下,他得以与数十位手下骑马离开。
等到曹操在江陵大封官员之后顺江东下,刘备这边终于意识到形势危急,诸葛亮自荐跟随鲁肃,前去柴桑说服孙权合作。他先使激将法和二分法,又跟孙剖析双方军队情况,展望曹军失败后会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最终让孙刘联盟顺利结成。
孙权把军队交与周瑜和程普统领,孙刘联军分别在樊口两岸驻扎,两军逆水而上,终于在赤壁跟曹军对上。曹军士兵长于北方旱地,不通水性,为了让士兵习惯,曹操下令让船只首尾全部相连。
这对孙刘联军来说是极佳机会,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他们一招火攻打得曹军落花流水,让曹操退回北方。赤壁之战胜利后,诸葛亮又立即建议刘备借机收拢荆南四郡,扩大势力范围,在刘在外征战之时,他就忙着治理蜀地,在后方准备粮草兵马。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封其为丞相。他发兵东征,驻扎白帝不久,就卧病在床,或许是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刘立即召诸葛亮前来,打算托付后事。
刘备对其道,“若嗣子可辅,便辅之,如其不才,汝可自取”,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也并非君主对臣子的试探,他还将儿子刘禅叫来,告诫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其“事诸葛亮如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到刘备病逝,诸葛亮就被继位的刘禅封为武乡侯。他被尊为“相父”,在朝中的地位无出其右,无论大小事宜,均有决定的权利。
权势无疑是最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但诸葛亮不同,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倒是如同在先主面前所说,“竭尽股肱力量,报效忠贞节气”,事事为皇帝刘禅着想。
那时的蜀汉国小民弱,实力不敌魏吴,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抓住南中叛乱的机会,亲自南征。他攻心为上,七擒七获孟获,让其心服口服,然后借机稳定南中,获得大量物资,为此后的北伐做准备。
公元228年,曹丕身死,曹叡继位,趁着曹魏更朝换代,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完成先帝遗愿,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临行之前,他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用六百余字诉说真情,字里行间无一不是作为臣子和长辈对刘禅的劝慰。
诸葛亮与赵云兵分两路,从斜道和祁山进入,让毫无准备的魏国连失陇右三郡。首战告捷的汉军势如破竹,其气势使曹魏朝野恐惧,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派名将张郃等人率军反攻。
双方都明白,争夺的咽喉之地定是街亭。出于对心腹马谡的信任,诸葛亮提拔毛遂自荐的他为防备汉中,令其驻守街亭。由于他不听从事前部署和副将劝告,执意把大军带到孤山驻扎,最终汉军水源被张郃切断,全军落得大败的下场。
街亭失守使汉军北上优势全无,诸葛亮只能率军退回汉中,承认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他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顾朝中官员的求情,依照律法将临阵脱逃的马谡等人处以刑罚,并上书自省,自贬三等。
同年冬天,曹魏被东吴败于石亭,诸葛亮听闻当下关中兵力不足,便带领万名士兵包围陈仓。他打算把城中仅存的千余魏军拿下,可张郃等人未卜先知,早已将陈仓重修,无论汉军使用云梯攀爬城墙,还是运土填河,魏军都有方法应对。
双方胶着近一个月,眼看着粮草不足,敌方援军又在接近中途,诸葛亮只好放弃第二次北伐,退师回朝。两次北伐的失败,没有让卧龙先生气馁,229年春,他再次派遣将领进攻武都和阴平。
好在这一次,汉军没有失手,曹魏二郡被夺,诸葛亮安排好守城兵力,就回到汉中加强防守。曹魏这边意图转守为攻,修整完立马发兵三路直奔汉中,但蜀地是典型的易守难攻,再加上连日大雨,栈道断裂,魏军主力军路程才前进一半,就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在曹叡的指令下,行军不到两月的魏军只好撤离,不久后,诸葛亮派将领大破魏将。接连几次的占据上风成功为汉军的第四次北伐增添信心。一行人终于等到出发的最佳时机,也就是曹魏雍凉地区,即如今的陕甘地界,连续半年干旱的时候。
诸葛亮将汉军大营修在祁山堡东北部,而曹魏这边把派出的统帅换成了用兵讲究“兵贵神速”的司马懿。双方都把目光放在上邽的麦田上,一边想毁去还未成熟的麦苗。另一方却加快行军速度,誓守麦田之完好。
跟汉军对战中,司马懿用兵偏向防御。他驳回张郃“速战速决”的提议,坚持与汉军对峙,为此还被魏军将领嘲笑“畏蜀如虎”。等到诸葛亮把军队集中到卤城,他立马派张郃攻打卤城南边,自己进攻卤城北部,试图用钳形牵制汉军。
这一场卤城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汉军大败魏军,斩敌三千,收获战利品无数。同年六月,刘禅下召令粮草不足的北伐汉军撤退,司马懿再次不顾张郃“归师勿遏”的看法,要求他趁机追击。
作为在官渡之战中背叛袁绍,转投曹操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郃最后在木门道被汉军伏击,因右膝中箭而无奈身亡。
诸葛亮虽伏击成功魏军,使对方损失一员大将,但他并不满意。因为早在出兵之前,他就将粮草的督运安排给先主托孤的重臣李严,可对方运粮时恰遇大雨,害怕被问责,就派人传话谎称粮草不足。
等到诸葛亮真的退兵,李严为逃脱罪责,又装作不知此事的模样,质问他为何退兵。这人没想到自己亲手所写信件始终被保存完好,基于确凿的证据,他百口莫辩,最终被贬为庶民。
星落秋风五丈原,明灯盏盏终长眠
诸葛亮的前四次北伐,战绩有胜有败,远达不到光复汉室的目的,经过三年养精蓄锐,公元234年春,他第五次北伐,率万人大军出斜谷,到渭水附近的五丈原安营扎寨。
诸葛亮吸取过往教训,在屯兵之处种植粮食,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与此同时,他派使臣去到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攻魏。这本是一个绝佳计谋,但就在十万吴军北上中途,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孙不敌对方,只能被迫撤退。
失去友军相助的汉军,只能在丞相的带领下,与魏军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在双方对峙的几个月里,诸葛亮不断使出激将法、声东击西等计谋,想引对方出兵。但司马懿早已看破汉军这边的计谋,硬是不进陷阱,不为所动。
这年八月,讲究亲力亲为的诸葛亮,再也支撑不住,因操劳过度旧病复发。他自知心血亏损,命不久矣,便听从姜维所说的祈寿续命之法,在营帐内布设七星灯,并在阵法外围再设置含本命灯在内的49盏小灯。
诸葛亮对亲信道,“七星灯七日不灭,可借阳寿十二年”,司马懿作为敌对方,本不知此事,据说通过仰观天象才洞悉真相,他害怕这是孔明所设计谋,就派夏侯霸带兵前去试探。汉军将领魏延误以为魏军此行是为劫寨,就匆忙入帐报信。
营帐拉开,本命灯灭,诸葛亮的一线生机毁于一旦。他无奈留下一句“生死有命,不可挽之”,就在嘱托完后事之时病逝帐中。
关于七星灯是否可用来续命,这一说法真假不定。事实上,诸葛亮是想通过此计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司马懿对自己的生死持怀疑态度,牵制他一时举动,二是挖出汉军内部心存异心的将领。
诸葛亮借七星灯使出的最后一计,不可谓不妙。
司马懿得知孔明已死,便迫不及待挥军出击,等他远远看到汉军士兵抬着的形似“诸葛亮”的木雕,又以为中计,一边问手下“吾头尚在否”,一边奔离数里。群龙无首的汉军,因丞相一计顺利保存实力,退回蜀国。
而灯灭的“始作俑者”魏延,虽然因为诸葛亮的阻拦,没有被发怒的姜维一剑斩杀。但他自诩不凡,不愿听从命令当断后之人,抢在大军行进之前烧毁其必经之路,最终造反失败,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诛杀。
从一介布衣到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命为饵,力所能及替刘禅解决当下隐患。他不负刘备的赏识,无愧义胆忠肝的美名可信赖的股票配资,确如杜甫所说,“功盖三分国”!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