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股票杠杆 英雄母亲邓玉芬,在山洞中“失手捂死”亲生儿子,为何说死也值得
1891年,邓玉芬出生于密云县(今北京密云区)云蒙山深处的水泉峪村,家里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让她有口饭吃,在她还没有成年时,父母就给她找了个婆家。
可是那个年代,除了地主,普通的农村家里有几个家庭条件好的呢,邓玉芬嫁给了本县张家坟村的任宗武。
到了婆家后,她发现婆家也是穷苦的庄稼人,并不比自家强多少。
不过,好在丈夫任宗武是个十分勤快的人,邓玉芬也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
她和丈夫两人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过生活,夫妻两人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地劳作。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的就是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也坚信靠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让日子好起来。
正是怀着这种希望,这样的信念,她和丈夫含辛茹苦地拉扯着7个儿子。
展开剩余93%眼看好日子就要到来了,然而没过多久,邓玉芬简单又朴实的愿望,被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打破了。
1
1933年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长城抗战以失败告终。
密云长城以外的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划入伪满洲国,邓玉芬的家乡从此坠入了日伪统治的水深火热中。
在日伪的统治下,邓玉芬和丈夫好不容易经营起来一点好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
为了养家糊口,邓玉芬让老大、老二和老三去外地打工,他们老两口带着剩下的四个儿子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在日伪统治下,生活上的困苦还在其次,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日本侵略者不但不许中国人使用中国年号,还要唱日本歌,学日本话,并且强迫老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国人。
邓玉芬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十分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她时刻提醒并教育孩子们:你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都不能忘了祖宗!
邓玉芬和乡亲们盼着中国军队早点打回来,他们等啊等,盼啊盼。
终于在1940年4月的一天等到八路军的到来,白乙化领导的第10团进入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
随着八路军的到来,乡亲们的心也活了眼也亮堂了,人人都知道,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专门打日寇的部队。同年6月的一天,几个八路军来到了猪头岭。
邓玉芬第一次见到八路军,当她得知这是一支抗日救国的队伍,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时,高兴得眼含热泪。
她认真地听着八路军讲抗日宣言,觉得句句都说在自己的心坎上,越听心里越发激动。
她开始明白了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拿起枪杆子将日本鬼子打出中国,才能救国救己,才能有安稳的日子。
不久,八路军十团参谋长李瑞徵来到猪头岭组织游击队。
邓玉芬得知后立刻回家和丈夫商量,抗日是咱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不能眼瞅着啊,咱们孩子多,把老大老二叫回来打日本鬼子去。
丈夫听了后二话没说,拿起几块糠饼子连夜去找儿子回来。
7月,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邓玉芬的大儿子任永全、二儿子任永水都成了这支游击队的战士。
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
9月,在地主家干活的三儿子任永兴也跑回家来,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想都没想就立刻送三儿子参加了白河游击队。
没过多久三个儿子都要随着游击队升编为主力部队到外地作战。
临走时邓玉芬交代三个孩子:“别惦记家,跟着部队专心打仗,别当孬种,别给咱们老任家丢脸,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送走了三个儿子后,家里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邓玉芬身上。
因为,为了支持抗日,此时丈夫的主要任务是帮八路军运送粮食、跑交通、背子弹。
所以,邓玉芬在家担起了所有家务和农活,并且还带着几个儿子开荒种地,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疼,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
邓玉芬一家住在猪头岭上,这里地势险峻路不好走,成了八路军和伤员临时居住的地方。
八路军来到她家以后,邓玉芬待他们像亲人一样,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物,为伤员端屎端尿,喂饭喂水,没有任何怨言,也从不嫌烦。
自己和孩子偷偷地吃粗糠、野菜来充饥,把仅有的好吃的留给八路军伤员。
为了能给伤员补身体,她专门养了几只老母鸡,下的蛋一个都不舍得给孩子们吃,全都用来给伤员吃。
孩子们看着眼馋得很,这个时候邓玉芬就会教导孩子们:八路军叔叔伤好了,就能去打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赶出去,咱们就有好日子了。
每当伤病员痊愈后离开她的家,她都像送儿子出征一样,把衣服洗净补好,一边叮咛着一边把煮熟的鸡蛋硬塞进他们的衣兜,拉着他们的手送出老远、老远……
十团指战员和丰滦密县区干部、游击队员几乎人人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家里有一位心地善良的邓妈妈。
1941年秋末,日伪军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万人大“扫荡”,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部落”化政策,疯狂制造“无人区”,为了不让八路军有补给,日本鬼子还把所有庄稼给铲光。
邓玉芬和一些乡亲们坚持斗争。草房被烧就搭窝棚住,窝棚被烧再重新搭起来,一个月内连续被烧七八次。农用工具和家禽家畜统统被抢走,很多人惨遭杀害。
敌人的残暴没有使邓玉芬屈服,她知道敌人搞“无人区”就是要把老百姓和八路军分离,八路军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了水怎能生存?
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邓玉芬又叫丈夫把四儿、五儿找了回来,参加村里的基干民兵,坚持与敌人作斗争。
至此,邓玉芬家里,除了未成年的六儿子和七儿子外,全部成为抗日队伍中的成员。
2
1942年的春天,邓玉芬一家为了能让八路军战士们不被饿肚子,决定重返“无人区”搞春耕。
3月的一天,邓玉芬收拾好亲友送来的农具和种子,送丈夫和老四老五先回去,不料这竟是永别。
丈夫和孩子们在地里干活时遭到日军扫荡,丈夫和五儿被害,四儿则被抓进监狱!
一夜之间父子三人,死的死、抓的抓。邓玉芬得知噩耗后,犹如五雷轰顶,几次晕厥。
然而,当她清醒后,毅然做了一个决定——带着两个小儿子回“无人区”!
亲朋好友劝说她,别回去了那里太危险了,把这两个孩子养大,给老任家留个香火。
但是邓玉芬谢绝了亲戚的挽留,拉起两个小儿子,擦干眼泪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们和日本鬼子拼到底!”
就这样,邓玉芬怀着对日寇的仇恨毅然回到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刨地播种。
她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种好地,多打粮食、支援部队、消灭敌人。
然而,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1942年秋,大儿子任永全在保卫盘山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任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
1943年秋,二儿子任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不幸死在家里。
面对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打击,坚强的邓玉芬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
她不再哭泣,因为她的眼泪早已流干流尽了,她的心里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她咬牙坚持尽自己所能为抗日做事。
邓玉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化悲愤为力量。
她每天不停地干活,种庄稼、做军鞋、缝衣服、照顾伤员,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她总是第一个参与,从早干到晚一刻不闲。
她看到那些和自己孩子年纪相仿的八路军战士都像是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他们特别关心,特别亲。
她盼望着六儿、七儿快快长大,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1944年春,敌人为了打击“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再次进行疯狂“扫荡”,连续一个星期的搜山剿岭,手无寸铁的百姓只得躲进深山避难。
邓玉芬也带着两个孩子躲避,可是在慌乱之中六儿子却跑丢了,她只好背着年幼的小七躲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
这一藏就是好几天。
当时山洞里又阴又冷,加上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年幼的小七病了,浑身烧得像火炭,不禁哭闹起来。
邓玉芬看着怀里生病的儿子心疼得要命,可又没有任何办法,只想着敌人赶紧走。
这天,敌人又来到山上扫荡,小七被病痛折磨得再次哭闹起来。
邓玉芬除了心疼儿子外,又十分担心,如果儿子一直哭闹,哭声定会引来敌人。
这样,不但她们娘俩会落入敌人的魔爪,就连躲在附近的伤员和乡亲们也会被敌人发现遭遇迫害。
邓玉芬心想她们娘俩的命不要紧,但是不能连累大家跟着一起送命。
邓玉芬心急如焚,想着法子哄儿子,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哪受得住饥饿和病痛的煎熬啊,还是大声地哭。
眼见敌人越来越近,邓玉芬急出了一身冷汗。
情急之中她再也顾不得什么了,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塞进小七的嘴里。
小七挣扎着还是发出了声音,邓玉芬就一手紧紧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堵着孩子的嘴和鼻子,这样他才不会发出声音。
过了许久,敌人终于走远了,邓玉芬连忙把棉絮扯出来。
然而,可怜的孩子已被憋得脸色青紫,断了气。
邓玉芬心如刀绞,她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双手焦急地摇晃着孩子,不停地呼唤孩子。
好半天,孩子才缓过气来,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妈妈,我饿,饿……”
听到这句话,邓玉芬的心都要碎了,她多想豁出这条命,冲出去给孩子找点吃的来,可此时,敌人还没走远,为了不暴露乡亲们,她不能这么做啊。
就这样,不满6岁、连个大名都还没取得小七连病带饿,最终死在了妈妈的怀里。
邓玉芬再也承受不住这丧子之痛,她歇斯底里地哭喊一声:“我的孩子啊!”便当即昏了过去。
当邓玉芬从乡亲们的呼唤声中醒来时,乡亲们噙着眼泪说:“我们已经把小七埋在山坡上了。”
邓玉芬挣扎着来到孩子的小坟前,扑过去失声痛哭,泪水扑簌簌滑落。
泪哭干了,眼睛哭肿了,她又一捧一捧地往坟上添着泥土,然后守在坟旁,坐了整整一宿。
终于,在曙光初现的时候,坚强的邓玉芬擦干眼泪再次站了起来。
当乡亲们来安慰她时,她却平静地对大家说:“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只要能把日本鬼子赶出家园,小七死也值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六儿子后来被找到了。
面对一次又一次地打击,邓玉芬没有趴下,依然坚强地生活着,为的就是能亲眼看到胜利到来的那一天。
邓玉芬日思夜想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邓玉芬来到亲人坟前,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大儿、二儿、四儿、五儿、七儿:“日本鬼子被咱们打败了,咱们胜利了!"
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天。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刚刚太平几日,战火又再次燃起。
邓玉芬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送六儿子任永恩参加县支队。
六儿子走后,她忽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第二天一早,她赶到县支队驻地,想领六儿子回家。
可是到了驻地,看到一队队的战士,邓玉芬又犹豫了:哪个孩子没有妈?都不上战场,谁来保卫乡亲们的胜利果实?哪个孩子不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我怎么能这么自私?
想到这儿,邓玉芬收起了眼里的泪水,她决定要把六儿留在部队。
她叮嘱六儿子:“记住你爸和你哥哥们是咋死的,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英雄母亲教育出来的儿子从来都不会是孬种。
1947年8月,六儿子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邓玉芬知道后,为儿子感到骄傲。
但不幸的是,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六儿子却壮烈牺牲了。
他立了功,却永远不能回来见妈妈了。
此时,邓玉芬只剩下一个下落不明的三儿子任永兴了,她不知道三儿子是死是活。
苍天有眼,就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任永兴突然出现在了邓玉芬的面前。
看到三儿子沧桑的面孔,邓玉芬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心酸。
此后的日子里,在三儿子任永兴的照顾下,邓玉芬度过了平静的余生。
1970年2月,邓玉芬因病逝世,享年79岁。
临终前,她的遗言是,将自己埋在村口的大路边,她要看着丈夫和孩子们的亡灵回家。
为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密云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张家坟村修建“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雕塑和英雄母亲主题广场。
得知这一消息,村民们纷纷过来帮忙,大家表示:“为这位英雄母亲做点事,太应该了。”
如今,这座高5米,花岗岩材质基座为山石的雕像,就屹立在村口。
英雄母亲邓玉芬矗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怎么使用股票杠杆,眺望着远方,盼望着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
发布于:天津市